活動紀實2023/12/2【情感教育與情緒管理系列講座】老了,我還是我嗎?──淺談安放自我的柔適之道

FIXCD
Dec 22, 2023

--

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2023年第二場次「情感教育與情緒管理系列講座」於2023年12月2日舉辦,邀請師大心輔系諮商心理學組博士候選人涂繼方老師擔任講者。涂繼方老師以「老了,我還是我嗎? — 淺談安放自我的柔適之道」為題,以大臺北都會區長者的生活實例,討論65歲以上的「第三齡」長者面對年紀漸長、個人外在與內在轉變的應對以及可能遇到的挫折,及長者自己與照顧者心理調適的方法。

涂繼方老師首先提到國內常見的「樂齡」的概念,其實來自於英文「learning」,倡導的是一種活到老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,推動許多長者社區大學或社團的活動與課程。「樂齡」的概念源於西方「加法觀」,注重長者應強健體魄、培養健康的身體,事實上是一種「抗老、厭老」的觀念,與傳統東方的「減法觀」有很大的不同,後者反而是強調人應順應自然、服老,社會上也更有尊老的倫常秩序。

隨著社會發展,西方的思想傳入國內,兩種相去甚遠的觀念碰撞下,也更容易使剛步入或準備步入退休生活的長者產生混亂。涂繼方老師舉例,有長者描述過去在職場上,常會覺得應該把老化的特徵遮蔽(比如染黑白髮),或者把情緒「收進抽屜裡」,但在退休後不需要再染頭髮,一下子需要面對的不僅有外在的外貌、身分的變化,也需要適應自己的不同情緒。

涂繼方老師進一步說明「個人我-關係我-自在我-自為我」四個向度的理論。「個人我-關係我」是一組相對概念,其中「關係我」代表的是注重他人、「個人我」則是更關注自己的需求。「自在我-自為我」則是另一組相對概念,「自在我」像是人習慣什麼都不做,「自為我」就是相對的忍不住要做點什麼事。涂老師在講座上與聽眾互動,許多人認為自己是「自為我」,涂老師笑說「自為我」父母的小孩常常會是「自在我」,引起大家的共鳴。

涂繼方老師在講座中,以許多實際的生活場景為例,將都會長者的心理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大家了解。「個人我-關係我-自在我-自為我」都是在「主體我」之下的不同變量,涂老師指出,長者在生活上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可能就是因為「關係我」、「自為我」較強,此時就可以適時提醒自己要更注重「個人我」、「自在我」,子女作為陪伴者或照顧者也可以在認知到四個向度的特性後,協助引導父母進行心理調適。

--

--

FIXCD

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& Cultural Development